极地科考Arctic & Antarctic


2014年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
发布日期:2014-9-26      浏览次数:2538

        76日,课题组研究生邓恒祥飞赴上海,将搭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参与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据悉,雪龙号711日从上海起航,预计航程为11039 海里,计划于924日返回上海港,考察时间为76天左右。

    本航次将以北冰洋太平洋扇区为重点,尤其是加拿大海盆区域。考察海域包括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和门捷列夫海脊等。本课题组将在白令海及西北冰洋开展定点站位大气(气相、颗粒相)、上层水体(溶解态、颗粒态)准同步主动及被动采样,同时开展走航表层海水和大气采样,并分析其中典型POPsPCDD/FsPBDEsPCBsOCPsPAHs)含量。结合大气、海水年际变化数据,开展POPs的海/气界面交换通量估算,探讨其源汇变化的年际化特征,分析其主要调控因素。构建极区上层水体POPs的质量收支平衡模型,评估生物泵作用对海气交换和深海传输过程的调控作用。

        924日,课题组研究生邓恒祥顺利完成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返回厦门。本次科考历时76天、航行1万海里。在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楚科奇海台和加拿大海盆等区域,完成了90个海洋定点站 7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的现场考察作业,最北到达北纬811150秒、西经1563052秒,获得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和样品。

    科考期间,本课题组开展了定点站位的大气(气相、颗粒相)、上层水体(溶解态、颗粒态)准同步主动及被动采样,同时开展了走航表层海水和大气采样,并分析其中典型的POPs含量。结合大气、海水年际变化数据,开展POPs的海/气界面交换通量估算,探讨其源汇变化的年际化特征,分析其主要调控因素。构建极区上层水体POPs的质量收支平衡模型,评估生物泵作用对海气交换和深海传输过程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