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7日,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顶级国际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IF=7.943)在线发表了蔡明刚教授课题组题为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sediments from the Bering Sea to the western Arctic: Source and pathway analysis的最新研究成果。
全氟烷基物质(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包括全氟磺酸盐(perfluorosulfonates, PFSAs)和全氟羧酸盐(Perfluorocarboxylates, PFCAs),因具有高度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潜在致癌性,被认为是新兴的全球污染物。PFASs的化学结构具有强稳定性(高能C-F键)、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以及独特的疏水性、疏脂性,使其成为理想的表面活性剂,如纺织涂料、纸张处理和灭火泡沫的原材料,导致其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却极少发生降解。
目前对全氟烷基物质(PFASs)进入北极的主要传输路径尚未达成学术共识。多数模型研究结果认为海洋的缓慢洋流传输系其主要传输路径,但这一结论与北极生物体(如北极熊、海豹等)中PFASs对全球排放的快速反应相矛盾。沉积物作为海水PFASs的主要储库和最终归宿,也是底栖生物食物链PFASs的潜在来源,对于研究PFASs进入北极的命运至关重要。
本研究基于白令海至西北冰洋表层沉积物和沉积柱中9种PFASs的分析结果,运用正定矩阵因子(PMF)分析模型,探究PFASs进入北极的主要来源和传输途径。研究结果显示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全氟壬酸(PFNA)和全氟丁基磺酸盐(PFBS)的含量较高。从沉降历史上看,PFASs的主要来源为消费者使用的PFOS前体产品的大气氧化作用(占45.0%),而通过洋流输送的PFNA(源自聚偏二氟乙烯的制造)对全球排放的响应存在滞后效应,其贡献量逐渐在上升。该研究表明PFASs进入北极沉积物中的路径呈现较大的个体差异,且沉积物作为北极底栖食物网中PFASs的主要来源的可能性很高(由类似的PFASs成分和时间变化所支持),该结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模型研究结果和北极生物体中PFASs的时间序列观测数据存在的矛盾。
PFAS进入北极的主要来源和路径示意图
课题组博士林嫣为论文第一作者,蔡明刚教授为通讯作者。该团队主要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北极及开阔大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来源及迁移转化。该成果是林嫣博士继“Improve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AHs and Pb by integrating Pb stable isotopes and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application (PAHs): A historical record case study from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10.1016/j.scitotenv.2017.07.190”论文之后,进一步运用PMF模型提取沉积物中污染物的“潜在来源”,并首次提出从“空时变化”的视角探究PFASs传输路径的模式。
同行评审认为该成果中“北极环境中全氟辛烷磺酸(PFAS)污染物的沉降历史和污染现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结果(notable result)”。通过对北极地区表层沉积物和沉积柱样品中的PFAS进行分析,获得沉积物参数与PFAS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北极中PFAS的可能来源和传输途径,在评审看来是“足够有趣(interesting)、新颖(novel)且具有启发(implication)”的研究。特别是使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矩阵分解(PMF)联用的溯源解析方法,显著增强了文章的影响力(additional strength),足够吸引同行的关注(interesting enough)
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基础资源调查项目(2018FY10010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7VHQ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6180,41776088,41976216,41961144011)、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J06014)和厦门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训计划(2016X0619、2016X0624、2016X0629、103842017050)等项目的资助。
Reference: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sediments from the Bering Sea to the western Arctic: Source and pathway analysis,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Volume 139, 2020, 105699, ISSN 0160-4120,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0.1056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