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交流Conference


课题组蔡明刚教授携组员赴西宁参加第十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暨化学品环境安全大会
发布日期:2021-5-20      浏览次数:981

        2021516-19日,第十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暨化学品环境安全大会”(简称“第十六届POPs论坛)在西宁召开。大会的主题为“新污染物环境风险与控制”,旨在通过学术界、管理界和产业界的交流讨论,交流我国新污染物科技研究和政策管理进展,为新污染物治理献计献策。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的代表近700人现场出席了会议。

        课题组蔡明刚教授受邀在大会上分享了主题为“北极海POPs的源汇变化与海洋调控”的口头报告。研究基于在北极海域多年的观测数据与模型模拟,论述高纬海区仍然是PAHs之“汇”的结果,白令海陆架、陆坡区以及白令海峡强烈的清除、迁出过程对太平洋入流中的PAHs起到一定“净化”作用。虽然全球人为PAHs的排放量有所减少,但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源PAHs排放或有所强化。

        此外,一同参会的有课题组博士后陈凯、博士生刘萌阳、博士生郑豪文。其中,刘萌阳分享了主题为“海洋过程对多环芳烃的海洋归宿影响——以黑潮入侵影响下的南海为例”的口头报告。研究通过结合西太平洋-南海表层海水中溶解态多环芳烃的野外观测与保守混合,发现南海北部水体存在明显的亏损,并推断该现象与黑潮入侵引起的环境参数变化相关,揭示了边缘海-开阔大洋的水体交换过程或可对边缘POPs之“产生显著影响。郑豪文分享了主题为“西北太平洋至西北冰洋的多环芳烃海-气交换过程研究”的口头报告。研究依据大气和表层海水PAHs的观测,探讨其海-气交换及长距离传输过程。依托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从西北太平洋至西北冰洋沿线获取的大气与海水样品,获得各介质中PAHs的分布特征,及以净挥发趋势为主的海-气观测结果,同时结合PAHs的来源解析,为其大气长距离传输提供有力证据。

        本次大会上,海洋环境POPs的相关报告屈指可数,但课题组几位师生的汇报仍受到诸多同行的关注。蔡明刚教授的报告极具区域特色和科学问题创新性,引起热烈反响,会上听众与蔡明刚教授积极讨论相关研究。两位同学的报告亦得到老师们的积极点评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