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微藻生产国,当前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其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内领军企业的重大贡献。然而,尽管行业规模持续扩大,针对工业化大规模养殖基地的系统性选址研究仍属空白——而科学选址是产业落地的关键前提。地理上,我国自南向北横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形成复杂的气候梯度。由于户外微藻养殖对光温等环境因子高度敏感,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生产效能与稳定性。因此,在多样化气候背景下建立科学的选址评估体系,已成为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图1 微藻工厂选址分析摘要图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一种综合分析框架,即层次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蒙特卡洛模拟(AHP-GIS-MCS)。在该框架中,AHP确定各个选址标准的权重;GIS建立地理约束图;MCS(10 000次模拟,±20%-40%扰动)用于不确定性量化。
分析范围涵盖中国31个主要省级行政区。由于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及经济发展阶段的显著差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未被纳入分析范围。
研究纳入了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维度的多维指标,具体包括:年有效日照时数、私营单位员工平均工资、工业用电价格、工业用水价格和工业用地价格。

图2 31个主要城市五个指标的排名
通过AHP计算得出各指标影响权重依次是:年有效日照时长(0.458)>工业用地价格(0.257)>私营单位员工平均工资(0.149)>工业用电价格(0.087)>工业用水价格(0.049)。
基于上述权重构建的“中国省级微藻工厂选址分析图”显示,适宜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北部和南部:北部凭借较低的经济成本占优,而南部地区则具备更适宜的环境条件。具体而言,云南省昆明市凭借最高的年有效日照时数(2345.0小时)、适宜的温度及具有竞争力的综合工业成本,成为最优选址(扰动下稳定性达100%),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则作为社会经济条件依赖的备选方案。
本研究为中国微藻养殖产业的战略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中国能源结构转型与环境保护。

图3 中国省级微藻工厂选址分析图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博士生郭帅,通讯作者为蔡明刚教授,共同作者还包括广东海洋大学李峰,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王俊,以及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柯宏伟副教授、王春卉工程师和本科生潘烽。该研究获得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基金(FJHJF-L2021-5)和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基金(060302022103)联合资助。
论文来源
Guo S., Pan F., Wang J., Li F., Ke H., Wang C., Cai M.*. Microalgae plant site selection analysis: A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odel based on hierarchical analys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 2025, 111, 102599-102599.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aquaeng.2025.102599
文字作者:郭帅
图片作者:郭帅
编辑/审核:姜轶学
|